在刚刚落幕的2023年国际攀联(IFSC)世界杯攀岩系列赛法国站比赛中,中国攀岩队表现惊艳,19岁小将张毅以近乎完美的发挥夺得男子难度赛冠军,成为首位在该项目上摘金的中国选手,女子组选手李梦琪也在速度赛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斩获银牌,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中国攀岩运动的重大突破,也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历史性突破:张毅的“岩壁芭蕾”
张毅的夺冠之路堪称传奇,在决赛中,他面对的是包括上届世锦赛冠军、日本名将佐藤健在内的多位顶尖选手,比赛线路设计极具挑战性,岩点间距大、角度刁钻,但张毅凭借出色的指力、柔韧性和路线规划能力,成为全场唯一完成全部线路的选手,他的攀爬过程行云流水,被现场解说誉为“岩壁上的芭蕾”。
“这是我职业生涯最激动的一刻。”赛后张毅难掩兴奋,“去年我还在为进入决赛努力,今年终于站上了最高领奖台,感谢教练团队的科学训练,也感谢对手的激励。”中国攀岩队总教练王志强透露,张毅的成功源于“技术革新+体能强化”的双轨模式:“我们引入AI动作分析系统,针对他的弱点进行精准调整,比如动态跳跃的爆发力训练。”
速度赛“中国旋风”:李梦琪的0.01秒之争
女子速度赛同样精彩纷呈,李梦琪在预赛中以6.12秒刷新亚洲纪录,决赛中虽以0.01秒之差惜败印尼选手普特里,但这一成绩已创造中国选手在该项目上的世界杯最佳排名。“速度赛是毫秒级的较量,这次让我看到与世界顶尖选手的差距其实很小。”李梦琪表示,下一步将重点优化起跑反应时间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速度攀岩队近年来异军突起,2022年世锦赛上,中国队曾包揽男女速度赛金银牌,国际攀联官网评论称:“中国选手正以‘火箭式’进步改变攀岩格局。”
攀岩运动的中国式发展
攀岩自2016年被列为奥运会项目后,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,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6月,全国注册攀岩运动员已突破5000人,较2018年增长近10倍,民间攀岩馆数量也从2015年的不足50家激增至超800家。
“政策支持+商业推广”的双轮驱动功不可没,2019年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》将攀岩列为重点项目,多地政府通过举办高规格赛事(如重庆世界杯、绍兴世锦赛)提升影响力,而综艺节目《极限挑战》等对攀岩的曝光,则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爱好者,北京某攀岩俱乐部教练坦言:“现在周末课程预约都要抢,家长更看重这项运动对专注力和抗挫能力的培养。”
巴黎奥运前瞻:夺金点与隐忧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中国攀岩队被寄予厚望,国际攀联新规将奖牌数从3枚增至4枚(新增“速度接力”项目),这为中国队提供了更多机会,中国队在速度赛上已具备集团优势,但难度赛和攀石赛仍需突破欧美选手垄断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至少两枚奖牌。”国家攀岩队领队周立波透露,下一步将选派年轻选手赴欧洲外训,“适应不同岩壁材质和气候条件”,伤病问题仍是隐忧——主力选手宋懿龄因韧带损伤缺席本赛季,能否赶上奥运资格赛尚存悬念。
岩壁之外的挑战
尽管竞技成绩亮眼,攀岩运动在中国仍面临普及难题,专业岩场建设成本高(约200万元/个)、山区线路开发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大众参与度,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呼吁:“需要更多社会资本进入,比如与企业合作开发‘攀岩+旅游’项目NG28。”
国际层面,环保争议也伴随攀岩发展,部分自然岩壁路线因人为开发遭生态学家抗议,IFSC正推动“无痕攀岩”准则,要求赛事使用可拆卸人工岩点,对此,张毅等选手公开表态:“我们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,未来会积极参与岩壁修复志愿活动。”
从“小众运动”到“奥运舞台”,中国攀岩的崛起之路印证了体育改革的成效,当张毅和李梦琪站上领奖台时,他们身后是无数基层教练员的坚守和年轻爱好者的向往,正如国际攀联主席马尔科所说:“攀岩的本质是超越自我,而中国选手正在诠释这种精神。”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推进,这场“垂直极限”的征途必将书写更多精彩篇章。
(完)